話說遷居灣區之後,小工除了當米蟲和奶娘,還很認真地訂了紐約時報來看。雖然我研讀William Sonoma and Home, Crate and Barrel, Pottery Barn for Kids等高級廚具和家用品目錄的時間遠多於美國總統大選和辛巴威的內政問題,不過我還是有學到一點東西。

 

某日早起餵完奶之後就睡不著,邊吃早餐邊翻悅週日的紐約時報雜誌,看到一篇討論歐洲國家低生育率的文章,看得我頻頻點頭稱是,看社會學家的研究真的蠻有趣的,順便對剛運動完回來趕著喝咖啡準備上班的老公做簡報。

 

原文很長,在此我只做幾點重點摘要。

 

l          爸爸幫忙照顧小孩,媽媽生第二胎的意願會比較高。(這一點老公聽了超受用~)

 

l          一般以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進入職場的機會增加,生育率就會降低,但研究顯示,女性教育水準高的國家,生育率反而較高。

 

l          歐洲各國的情況不一,不可一概而論。但若拿荷蘭和義大利兩個對性別角色的認知同樣偏傳統的國家做比較,荷蘭男性分擔的育兒工作和家事多於義大利男性,因此荷蘭女性生育意願較高。

 

l          北歐生育率1.8,為歐洲最高。東歐生育率為歐洲最低。

 

l          兩性平等,政府對於養兒育女提供的支援越多的國家,生育率越高,譬如北歐。雖然北歐生活費高,但雙薪家庭極為普遍,育嬰假給付八成薪。

 

l          兩性較不平等,傳統性別觀念根深蒂固,認為養兒育女是婦女的工作,女性生產後最好留在家中照顧小孩的國家,生育率越低,譬如義大利、希臘、日本、南韓、香港和台灣。(提到台灣耶!雖然不是什麼好事)

 

l          以義大利為例,年輕人成年後持續和父母居住,晚婚晚生。由於無育兒配套措施,年輕人生小孩之後,通常會選擇住在婆家和娘家附近,把小孩托給祖父母照顧,但晚婚晚生的結果,祖父母年事已高,不一定能夠幫忙照顧孫子。

 

l          在北歐,小孩生得越多賺越多。反之在南歐,生小孩是漏財的「排水孔」,小孩生得越多越窮困(跟台灣一樣,難怪大家不想生)。

 

l          歐洲以社會福利抵抗生育率低的問題。美國無如此良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但生育率仍有2.1,原因就是勞工制度彈性,婦女可在家工作或採取彈性工時,離開職場三五年後要二度就業並不難。

 

(沒錯沒錯,這邊的幼稚園和保姆都只上班到五點最多六點,保姆說家長都可以彈性工時,所以五點來接小孩都沒問題)

 

l          要解決生育率低的問題,一則靠社會福利,如北歐,一則靠有彈性的勞工體系,如美國。無社會福利也無彈性的勞工制度的國家,如義大利,就會有生育率過低的問題。

 

l          但研究也顯示,即使政府提高托嬰等幼兒福利制度,生育率也沒有明顯提升。

 

*************************************************

沒錯!看到台灣時我笑到不行,這文章分析得真是太好了!台灣的官員們,不要再拿什麼補助第三胎,生小孩有錢領,育嬰假給薪這種不切實際的政策出來啦!為什麼不直接問育齡婦女,妳,為什麼不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cir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