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唸書的時候都會講到口譯的策略,這些我就不多說了。知道的就知道,不知道的自己去查。
可是真實生活中有些口譯的策略,是屬於做人的部分,這就不是課本能教你的。
在此我們以逐步口譯為例說明,口譯有哪些策略。礙於本人經驗與記憶力都有限,只能就個人最近的經歷簡述,歡迎大家補充。
一般的認知都是覺得口譯會比筆譯需要社交的技巧。這社交的技巧,我們不要把它都想成是擴展人脈而已,不如把它想成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舉個最近的例子:如何在會場上聽到講者提到wishbone,一下子閃神想不起來許願骨要怎麼解釋,要請講者馬上簡單解釋,卻又不能顯得自己好像很無知,更不能把時間拖得太長讓聽眾不耐,讓聽眾開始懷疑口譯的專業能力。
再舉個例子:有的講者挺以自己的專業自豪,有時難免會懷疑口譯的理解能力,質疑口譯員的專業背景不足。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不卑不亢地向講者表示,口譯員有足夠的能力可以翻譯(但是,理解程度當然不如講者的專業,還請大師開示)。
譬如最近碰到一位講者帶著台灣分公司的負責人前來,在準備的過程中,台灣籍的負責人不時打斷我們的談話,向我解釋一些他覺得我有可能會不懂的地方。
有一次他開始跟我闡述無印良品的企業哲學的時候,我差點笑了出來。無印良品還沒進台灣我家就有那台壁掛式CD音響了,你還需要向我解釋無印良品的意思嗎?
不過,小工還是很有耐心地聽完了。負責人說,他們經常和口譯合作。很多口譯並不喜歡他幫忙解釋,尤其是男的口譯員,有的甚至會覺得事前會面是浪費口譯員的時間。
如何讓客戶相信你的專業能力?在仔細聽客戶的解釋的同時不顯得愚蠢,同時又表達自己對這一方面的了解。這分寸的拿捏,微笑的力道,決定講者對譯者的信心。講者與譯者在台上是一個團隊。團隊之間要相互信任,做出來的成果才會好。
還有,事前拿到資料的時候,如何快速找出哪些可能有問題的點。會前利用時間抓住問題點詢問講者,釐清疑問。有時候,一些看次不重要的小問題,在口譯現場卻會成為致命的傷害。
譬如事前在講者的網站上看到講者將和辛巴威大選有關的作品分成兩個類別。聊天的時候小工順便問了一下,才發現原來大選有兩次,2000年是國會,2002年才是選總統,然後總統為了阻止公投而修憲,修憲之後大家又拒絕公投(總而言之就是一片混亂)。事先沒搞清楚,上台心臟恐怕會怦怦跳,搞不清楚到底他在講什麼選舉。
其實功力高深的譯者,就算不知道緣由,現場直翻也絕對不會有問題。但是小工是好奇寶寶,而且當時離會議開始還有一個多小時,閒著也是閒著,乾脆問個清楚。
還有,口譯員經常會成為講者的保姆。會議現場通常是一片混亂,籌辦人通常分身乏術,很少有空去照顧口譯員,有時甚至講者也會被忽略。口譯員要牢記會議的議程,會場的位置,小至茶水點心大至洗手間和抽煙點的方位都要注意。
譬如說這次就聽到講者抱怨,在其他場演講的時候,休息時間沒有人拿蛋糕和茶水來給他吃。(好啦,我知道這不是口譯員的工作,可是我第一個想到的還是:啊你的口譯勒?)
口譯員面對壓力處理混亂的EQ也很重要。有次我就碰過一位很衰的口譯。當天在五星級飯店舉行的法說會分成好幾個會議廳舉辦,我們兩個分別要到不會的會場當隨行口譯。這位口譯拿著事先拿到的議程進了會議廳,發現沒有需要口譯的貴賓,索性坐下來聽說明會。
一個小時後,那位口譯被籌辦人痛罵她跑錯場。口譯無辜地說她是按照議程表寫的跑場子。
籌辦人說:到底這是我辦的還是你辦的?是我清楚還是你清楚?
其實口譯員沒跑錯。是籌辦人議程表寫錯了。可是錯就錯在這口譯沒有在會議開始後發現疑點,事後又拼命指出是主辦單位的錯(職場大忌),搞得籌辦人非常火大,口出惡言。如果他馬上道歉,事情或許也不會演變成後來那樣。
事實上,小工覺得這位口譯員背著登山大背包又沒化妝來金融單位在五星級飯店舉辦的說明會就錯了。從這一點錯看來,也許他不要接這一類的口譯會比較好。
說到這,大家或許會覺得我把這一切都看得很嚴肅。沒辦法,小工來自一個沒能力也要裝得有能力,沒斤兩也要打扮得人模人樣,大家都既聰明又優秀的領域。
也許有的人會說,口譯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好。其他的事情都是主辦單位的責任。為什麼我們要做那麼多?這句話,等我們都成為大牌同步口譯有保姆照顧的時候再說吧!
該強勢的時候要強勢,該彎腰的時候要彎腰,該配合的時候要配合,該圓融的時候要圓融,該有原則的時候要不卑不亢地表達自己的原則。口譯的策略,有時與做人的智慧息息相關。
小工仍在學習當中。與大家共勉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