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部落格也開張兩年了,剛開張時想寫的東西還沒寫完,中途插進來的廢話就又寫了一大堆。

深夜無法入眠,起來看看自己兩年前寫的東西,突然發現這篇:「翻譯的信與雅之掙扎」。

Translation is like a woman. If she's beautiful, she's not faithful. If she's faithful, she's not beautiful. 

當初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真是足足大笑了好一陣子。姑且不論這是哪個民族的男人的「妄言」,關於翻譯的信與雅,倒是真的形容得很貼切。

關於這個信與雅之間的拿捏,如果用過去四年多來,平均每三個月就要改一班初級班的翻譯考卷的心得來評論,我可以說,以英翻中一篇沒有專業知識的一般性文章來說,10個考生,大約有3個可以做到信(沒有錯譯,詞語搭配使用無誤,語法結構正確,語句順暢),大約有1個可以兼具信與雅(natural的中文,流暢自然,沒有翻譯腔)。

這是指「一般性」、「沒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初級班」的「英翻中」考題,學生程度為「母語為中文,有自信可以上翻譯課,成為翻譯的人」。

換句話說,「信」(沒有錯譯)為初學者入門時都會先遵守的第一要件。先求把作者的意思都翻出來,翻譯腔與生硬的譯文自然在所難免。

有了「信」之後,10個學生中大概有1個具備足夠的「轉換能力」,能夠以符合中文語法的語句結構和詞語搭配,寫出自然流暢的中文。

通常改考卷的時候,我都會去咖啡館坐,強迫自己一次改完,一次只改一題,這樣對學生比較公平。所以,每次改到後來都是呵欠連連。不過,只要改到這十中選一的佳作,馬上就會精神百倍,不住地點頭稱讚。

這其中的差別,說來其實很微妙。自從前陣子去上了華語師資班,略窺中文文法一二之後,才知道中文字排列之奧妙,有時差了那一兩個字,語氣就是不順。

這1/10與3/10的差距,就在於前者不需磨練,已經具備自然流暢表達的翻譯能力,後者的原文理解固然無誤,但仍須琢磨,去除文字中的障礙和「腔調」。

(至於你是那1/10的「born」的譯者還是那3/10「made」(註1)的譯者,如果沒上過正規班,沒有辛苦改考卷的老師告訴你答案,那每天都在看稿的編輯也會告訴你。)

理論上,翻譯的信與雅之間,是無須掙扎的。信,是基本要求,雅,可以是渾然天成,也可以是經過磨練的結果。然而,理論總是比實際美好。譯者在實際工作時,難免會遇到信與雅難兩全的問題,而這樣的難題,在譯者掌握的彈性越大時,越容易出現。

譬如,在做外匯市場分析報告時,幾乎不會有信與雅的掙扎,即使我完全照著英文語句結構走,也不會有奇怪的中文出現。因為原文要呈現的是一個邏輯性的概念,因此,文章的重心在於分析的邏輯,這個邏輯,不管是翻成哪一種語言,都不會變。同樣的道理,讀者在閱讀該篇報告時,看到的也只有邏輯性的推理,沒有文字。

在綿羊的版上看到,上次聚會有人把餐廳的傳單留起來,說那是很糟糕的中文,但拿給別人看,別人卻沒有感覺,這是因為此時我們看到的是訊息,不是文字。

這,就是中文的奧妙。即使沒有邏輯,不合乎文法,我們還是看得懂。

不過,既然我們是譯者,當然就不能只求讀者看得懂,還要讓讀者看得順,看得愉快。改翻譯考卷時,我也是讀者,讀同樣的東西用幾乎同樣的文字排列組合十幾二十遍之後,我發現,譯者有沒有把原文讀通,表達能力夠不夠好,中文夠不夠流暢,差別其實就只在那少少的幾個字啊!

(註1:1981, Eugune Nida 'Translators are born, not mad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cir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