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去參加一場設計研習會。我負責陪在外籍講者身邊做隨行口譯,也就是將台上講者的演講內容,簡單扼要地用英文解釋給他聽。但外籍講者演講的部分,則是由一位設計師來做口譯。

這位設計師不僅英文好,口譯也做得很好。一般設計美術類的演講,都是以放頭影片為主,講者針對每張投影片做介紹,口譯也跟著逐句翻。

這位設計師兼口譯之所以做得好,除了聲音宏亮、口齒清晰、論述清楚有條理之外,台風也很穩健。由於講者為伊朗籍,英文發音與文法都非完美,在在考驗口譯的即時反應能力。例如美學aesthetic,講者唸成「static」靜態、靜電。所幸口譯馬上不慌不忙地問他,講者也解釋說就是 beauty。

此外,由於口譯本身也是設計科系的老師,因此遇到專有名詞,例如typography, lithography時,也會做進一步的解釋。

會後,我除了狗腿地恭維一番(其實是真的翻得很好)之外,也請教這位設計師,為什麼他能夠這麼不慌不忙地即使反應。原來外籍講師兩天前到達台灣後,他們就一直不斷地開會交換意見,因此他對講者的創作語彙和理念都已經十分熟悉,才能夠這麼駕輕就熟。

這次的經驗,讓我充分體會到背景知識的重要性。身為專業口譯,除了論述是否有條理、台風是否穩健與口齒清晰度之外,對議題的熟悉度與相關知識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

小記1:幾年前曾經幫美術館翻過一些版畫類的文章(中翻英),當時為了專有名詞查得天昏地暗,沒想到竟然會在這次研習會派上用場,可見鎖定領域培養專門知識對翻譯工作者來說,真的很重要啊!
小記2:會後本來有些小小的灰心。如果有這麼多英文好又有專業知識的人來兼做口譯,我們不就沒飯吃了嗎?還好,對設計界相當熟悉的朋友安慰我說,設計界很少英文這麼好又有大將之風能勝任口譯的。還好還好,繼續努力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cir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