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你是觀眾,你想要聽到什麼樣的口譯?

前陣子某天晚上,當各家新聞媒體都在轉播遊行時,唯有一家媒體播出台灣被聯合國拒絕加入之後召開的視訊會議,有兩位口譯同步將與會者的發言翻成中文,兩位口譯員都是男生。其中一位處理訊息的速度較慢,會等一段再翻,訊息明顯漏掉許多,但訊息分為段落處理,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相較之下,另外一位能力較佳,較能跟上講者的速度,但訊息表達較零碎,聽久了有些吃力。

就學校考試評分的標準來說,第二位口譯員的分數會高很多,但從聽眾的角度來看,第一位口譯員處理的訊息雖有限,表達卻更「順耳」。身為聽眾,我比較喜歡第一位口譯員的處理方式。 

最近剛好參加一場印度設計大師的演講,闡述古老的印度設計經典中的奧義,發現有許多看法也適用於翻譯這個行業。

從無形中產生形、深刻的理解產生形象。意即造形之際,必須先深刻理解所要創造之物的現象,在徹底理解的基礎上投入形象的製作。


口譯亦然。若口譯員能夠將蒐集到的資訊快速地整理過之後,用自己的話來表達,把自己當成講者,而不單純只是訊息的傳遞者,進而對所欲傳遞的訊息產生認同,譯文的品質肯定能更貼近觀眾的需求,更
合乎譯入語的使用習慣。

設計手法中有百分之八十是思考的過程,形會自然從思考的過程中顯現。準確到位的理解,能產生強有力的形象。 

說來簡單做來難。第一步可以先從練習逐步筆譯不記筆記開始。不記筆記,把注意力放在理解訊息。如果不記筆記,訊息就記不住,表示沒有深刻理解掌握原文的意涵,即使記了筆記,也只是翻字面意思。

如果你是觀眾,你想要聽到什麼樣的演講?拿同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口譯就對了。

後記:這是來自最近為一位印度設計大師做口譯得到的體悟。這位大師可說是設計哲學家,言語充滿哲理。我自己覺得這是我做過最棒的一場口譯,也是我學到最多的一場演講,他對設計的闡述與想法,啟發了我對翻譯的思考,也讓我對自己這幾年來對翻譯的一些觀察與心得更有信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circle 的頭像
    locircle

    翻譯小工的敲鍵盤日記

    locir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