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口音對很多學英文的人來說是一個很難克服的問題。原因之一,或許是因為台灣的英語環境獨尊美式發音,尤其是美西的發音,較少接觸其他地區的口音,因此許多人會害怕接觸口音太重的外國人士。


前陣子看到一串討論文,在談翻譯需不需要出國唸。這個問題的答案見仁見智。不過,我自己覺得在口音這個問題方面,出國對我的幫助倒是很大。學英文固然要多跟當地人相處,但是對有志於口筆譯工作者而言,由於服務的對象常是非英語系國家的人士,因此,多與非以英語為第一母語的朋友往來,對未來的工作其實有相當大的助益。以下是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所歸納出來的幾種方式:

第一,自助旅行。住青年旅館時,會遇到很多來自世界各地,操不同口音的人,東聽西講,功力自然會精進。此外,出門在外,難免要問路訂房之類的,跟非英語系國家的人溝通,除了要聽懂對方的回答,還要確認對方有「聽懂」我的問題。這時絕對不是秀英文的時候,不要用完整的句子,最好用單字,而且要用寫的,什麼介係詞過去式都不用管他,把單字亮出來就對了,反正歐洲語言一大通,對方用猜的也猜得到。(其實是自己愛玩啦!

同理可證,跟非英語系國家的講者溝通,大致遵循這個方向就對了。

第二,媒體。譯研所新生訓練第一天,老師說以後要常看英國當地的電視,我就知道我念對系了。從主打一般社會大眾的Coronation Street和Neighbors到維多利亞時代劇到黑白老片到BBC新聞到我最愛的Saturday Kitchen到印度單元喜劇到三十年前的農村喜劇,什麼都看。當地藝術電影院播放的歐洲片東歐片沒課就溜去看看。

電視電影看多了,什麼口音都聽過。

第三,人。出國唸書,大家為了省錢多半會住宿舍,研究生宿舍裡什麼國籍的室友都有,什麼樣的時間都有人吃飯,什麼樣的東西都有人吃。其中就屬博士班學生最愛找人聊天,逮到人就說我們來泡杯茶。課餘參加英國當地的老人巴士旅遊團和登山健行社,又碰到一堆愛找人聊天的歐巴桑和歐吉桑,小輩當然只有洗耳恭聽的份。其中有不少人年輕時都在其他城市或國家奮鬥,退休後才回北部家鄉養老,口音也相當多元。

英國的老人家保持當地社會多年前優雅有禮的儀態,多跟這些長者相處,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學著適應多種口音,對口譯工作幫助很大,畢竟英文是國際溝通的語言,可是非英語系國家講者的發音和文法使用習慣都不一樣,譬如日本人的英文對我們來說相對很好懂,韓國人講英文語調都是平的,句末還會一直上揚,印度人和阿拉伯人講英文會讓人覺得他們舌頭真會轉。

只要熟悉這些慣用語法與發音方式,口音的問題就沒有那麼大了。

後記1:最近的幾場口譯,接觸到的講者都來自非英語系國家。會後碰到幾位聽眾問我說,為什麼講者口音這麼重,我還是可以翻譯。其實原因很簡單,只要把注意力放在訊息的內容上,而不要求自己聽懂每一個字,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記逐步口譯的筆記,加上熟悉議題,口音就不會是個阻礙了。
後記2:最近在翻一本MoMA出的設計書,裡面的英文有些一看就不是英語系國家的人寫的,有時候要想一下才知道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因此口音的練習不僅有助於口譯,對筆譯也有幫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cir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