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生時代的小工非常節儉。至今我仍然很自豪,應該沒有人出國留學花的錢比我少。便宜就是好是我的座右銘,一條折合台幣10元、長30公分、放一個月都不會發霉的tesco土司是我的良伴。

畢業開始賺錢之後,價值觀改變頗多,最明顯的就是對錢的看法。以前還在領固定薪水的時候,收入有限,又要還貸款,還會比較注意自己的支出。

不過,如果那個月有兼差做一些翻譯,那就不一樣了,兼差的收入通常不是進了肚子(吃美食)就是掛在身上(穿新衣),心裡也會覺得好像比較有錢。

自從當了SOHO族之後,對金錢的看法和用法又更不同。大學時代曾在西餐廳打工,時薪$80,當時所有的支出皆以$80為單位。當高中數學家教時,時薪$500,所有的支出馬上變成以$500為單位。現在買東西,則是以最近翻一份文件賺多少錢來計算。

上次聚會,有編輯問我能不能幫忙介紹可以設計書籍封面的平面設計師,可是錢不多,我問了一下幫我設計名片的高手他有沒有意願。

(照我的想法,就是畫個圖嘛!有什麼難的,比翻譯好賺多了,對吧?)

高手說:我養一間工作室,每天基本開銷是$*000,你說呢?
小工:了解。(???其實腦子裡滿是問號)

不過,自從跟他這番對話之後,我也開始用「每日損益平衡點」與「時間成本」來計算我對譯費的最低要求。

其實我對譯費真的沒有很要求,反而比較注重「每單位時間的收入」。之前提過翻都會女性小說,稿費很低,可是我不太需要花大腦,基本上主人翁講的話跟我平常講的差不多,不外乎買東西、撒嬌、耍寶,所以稿費雖然不高,但每次腦袋被金融急件摧殘過後,翻小說是很好的調劑。金融急件譯費雖高,但一堆隱含的學術理論選擇權操作手法經濟學原理要搞懂,翻完頭髮又少了好幾根,不見得「值得」。

(所以翻譯社每隔一陣子就來找我翻金融稿都被我謝絕,每中文字0.**就要我腦死,有沒有搞錯啊?)

幾年前買現在住的房子,原屋主非常非常精打細算,她得意地向我們敘述她裝潢新屋的過程,聽得我瞠目結舌,因為價值觀差異實在太大,我從來沒遇過這麼會算的人,難怪人家結婚才幾年就可以換大房子。

這就讓我突然想到我爸從小給我的價值觀。因為他是廣義的自由工作者,收入不固定,但是都還蠻多的,所以經常會「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他對他人慷慨,客戶也對他慷慨,他常說,該給別人賺的錢,就要給別人賺,小費該給就要給,錢該付就要付。他從來不浪費時間比價或殺價,因為他覺得比價或殺價耗費的時間,還不如拿去賺錢還比較划算。而且,他還經常告訴我們,「貴,就是好」。

以前,我們總覺得他常當冤大頭,會碎碎念他亂花錢。直到現在我自己也成了SOHO族,才慢慢了解他的思維。原來這就是「時間成本」、「一分錢一分貨」的概念。

所以自由工作者的價值觀,或說非領固定薪水者的價值觀,或許真的會因為工作性質而有所不同。

只不過,這樣的價值觀,對我好像沒有太大的好處,越來越會花錢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cir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