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不出來的時候怎麼辦?
夜路走多了會碰到鬼。翻譯接多了總也有翻不出來的時候。原文全都看得懂。要我唬爛給你聽我絕對講得頭頭是道。可是要把原文翻譯成中文我就是寫不出來。
這個時候怎麼辦?
你說啦,我都唬爛得出來了,怎麼會寫不出來呢?
目前分類:翻譯小工的筆譯心得 (34)
- May 21 Mon 2007 00:03
翻不出來的時候怎麼辦?
- May 03 Thu 2007 13:54
談使用英英辭典的好處
http://georgechen.idv.tw/wordpress/?p=59
使用英英辭典的好處,在我去紐西蘭某大學英美文學系交換學生時最知道。那些經典小說家詩人詞人圈叉的用了好多看起來都差不多怎麼一般人都不會用的詞時,我的Longman英英英漢雙解字典可是在那沒有網路和google大神的年代,陪我度過漫漫長夜。
譬如,difference和disparity都是指「不同」,但兩者之間有何不同呢?英文稍強者或許可以抓到其中意涵,還在學習中的人,英英辭典說:
- Apr 02 Mon 2007 09:23
二七姑娘八十歲郎﹐廉頗老矣尚能噴否﹖--2007 March 30th的聯合副刊
很慚愧﹐竟然為花花公子海夫納的婚姻大事失眠﹗
要說花花公子的婚姻干我何事﹖事情是這樣的。八十歲的海夫納﹐將要和二十七歲的妙齡女郎結婚。八十歲依照中國人算歲數的算法就是八十一歲。所以八十一歲的海夫納和二十七歲的兔女郎結婚﹐勉強可以比美八十二歲的楊政寧和二十八歲的對象結婚﹐就是欠了點對稱。
這種八卦新聞﹐最好等待晚間的脫口秀主持人給個說法。脫口秀是我的最愛﹐一天工作完畢﹐這是休息解悶的好方法。從雷諾到萊特門到歐百恩到符格森的脫口秀節目﹐我是一個接一個看﹐看到累倒呼呼大睡。正如萊特門的名言﹕「生命的目的是什麼﹖你活著的目的是什麼﹖說不定你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看電視。」一點也不錯﹐至少晚上十一點以後我撐著不睡覺的目的就是為了看電視。
- Mar 26 Mon 2007 10:57
談英詩翻譯--2007 March 24th的聯合報副刊
http://udn.com/NEWS/READING/X5/3773954.shtml
談英詩翻譯》春雨珠光意未盡
四年多前我自己愛上了英詩,懷抱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理想和「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一頭栽進了英詩翻譯的領地。在2004年出版了第一本英詩翻譯散文集《用你的眼波和我對飲》,獲得了不少讀者的鼓勵,接著於2005年出版第二本《當秋光越過邊境》。現在又要出版第三本《未盡的春雨珠光》了,看來我對詩歌的熱愛,當真是「無邊春雨滴不盡,隱隱珠光意綿綿」啊!
回顧起來,這三本書的文章先後其實也反映了我個人在英詩美學上跋涉的痕跡。第一本代表我剛剛進入英詩領域,正在努力探索英詩基本功的過程,因此內容比較偏詩歌的格律和詩人的傳記,可以說是一個「求真」的階段。第二本顯示我漸漸借用詩歌的哲理來反映實際人生的悲歡離合,隱含較多生命愁苦的惻隱之心,可以說是一個「求善」的階段。第三本完成於我走出喪父和亡弟的傷痛,開始認真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和積極生活的方式,而更加沉醉於詩歌的「音、形、意」所賦予的整體快感———也因此才敢於「不怕被嘲笑」而親自錄下幾首自己朗讀的英詩,這可以說是一個「求美」的階段了。
- Jan 27 Sat 2007 18:26
談博物館簡介翻譯--故宮北宋大觀展
有一陣子作了不少博物館導覽文字之類的翻譯。這一類的翻譯既要貼近原文,缺乏自由演繹的彈性(因為小工並非博物館編制人員,對展品本身的認識也不足,不敢亂寫),又不能太貼近原文。一不小心不是變成overtranslation,就是會翻得像中式英文,分寸並不是很好拿捏。
因此,我去看了故宮今年的大展之後,因為職業病的關係,當同行的友人都在讚嘆汝窯之美(和展場設計的缺失,這是他們的職業病),敝人則專注地看著導覽文字,看到眼睛都快瞇起來了。
結論,這是我看過最好的展場翻譯。雖不免有翻譯腔,但遠低於可接受的水準。英文流暢,原文意思充分表達,用字簡潔,是為展場翻譯之極佳範例。劃底線的部分是小工覺得比較難掌握或是譯得很好的字句。
- Jan 27 Sat 2007 17:38
亂七八糟的拼音法
關於拼音,這是網友在我版上的回應:
中譯英若遇到人名地名(比方說內容有大陸地名和台灣地名)或其他特殊名詞的romanization時常很無奈,台灣人名慣用威妥碼式,其他好像又要用通用拼音,如果再來個中國地名使用漢語拼音,就是一整個亂...
重點不在中文轉拼音的程序問題,而是成品呈現的一致性 ...說真的,我常不懂,如果英譯稿是給老外看的,那麼一篇文章裡不一致的拼音法,到底是個亂吧!?
- Dec 27 Wed 2006 01:22
家事女神出版了!
「燒燙燙」的新書封面(剛好就是一塊烤焦土司),真是把這本小說的精髓都點出來了。
每一次收到出版社寄來送給小翻譯的書都很感動,雖然不是全然自己的創作,卻也投入不少心血在裡頭。尤其,這是我第一次為自己翻譯的書寫序。
- Oct 23 Mon 2006 13:35
義式英語範例
In the end it is the simplicity of the hook that leads historians to believe that the knotting method of creating a long chain that can either be turned on itself and looped together or worked in rows to make a solid material is so compelling that the crochet hook is simply acting as an extension of the bent forefinger.
這跟以前工作上常遇到的Taiglish有異曲同工之妙。難道一定要寫出這樣「落落長」的句子,才能展現英文實力嗎?
最近都在翻這些東西,覺得自己的理解能力真是越磨越光啊!
- Oct 13 Fri 2006 23:01
為何壞翻譯始終無法絕跡?---一個全職譯者的心聲
這就讓我想到在「老貓學出版」的網站上(請見推薦網誌),看到一篇文章,感嘆為何壞譯者始終無法絕跡,想要建立一個職業譯者人才資料庫,而且只接受「職業譯者」。
為什麼壞譯者始終無法絕跡,譯者地位始終無法提升呢?就像該文迴響之一說的,「出版社開的條件,讓許多有語文能力者能可去大公司寫email,或是去教語文,精神回饋雖小,但實質回饋卻可以讓譯者去度個假或喝咖啡」。
- Oct 12 Thu 2006 16:14
《Undomestic Goddess》譯者序最終版
乍看之下,書中個性迷糊但專業表現傑出的女主角,配上黝黑英挺的肌肉男園丁,故事情節又是在敘述女主角為了當有錢人家的管家,學習打理家務,最後還為了愛情放棄倫敦的高薪工作,還以為這是本反現代女性主義的浪漫愛情小說。其實,真正的女性主義並不一定是像莎曼珊的母親一樣,高薪、高學歷、高社會地位,而是開放女性自由選擇的空間。作者將莎曼珊的這一點心路轉折描述地很貼切。此外,書中對媒體界的嘩眾取寵、對職場的虞爾我詐、對菁英教育和社會階級迷思的嘲諷,才是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
我身邊有許多朋友,和莎曼珊一樣年輕、高學歷、高薪、單身、對工作充滿理想與企圖心、遵循社會的價值觀,一步步往金字塔頂端上爬……然而,我們心中卻不免時時浮現一個疑問,「這真的是我想要過的生活嗎?我要這樣奮鬥到什麼時候?」莎曼珊畢生努力的目標是成為某大事務所的合夥律師,但升上合夥律師之後呢?年輕的她還沒想過,她也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人生,她心中的鼓聲從來沒有敲過不同的節奏,卻在達成夢想的前夕, 被迫放棄自己唯一認識的一條路。她並沒有比我們有勇氣,卻達成許多人庸碌如我輩者只敢說不敢做的事情。雖然,在避居鄉間的過程中,她還是一直想要證明自己的清白,挽回原本的職位,但幾經轉折,她終於明白自己想要追求什麼樣的人生。
- Oct 08 Sun 2006 00:05
東吳英文寫作網--怪怪的中式英語
http://write.scu.edu.tw/
在報紙上看到東吳大學開發了一個「英文寫作學習網」,上去溜達了一下,有幾個單元還不錯。
「怪怪的中式英語」舉出一些用中文思考英文常見的錯誤。以前在工作上常遇到這種Chinese English, or worse, Taiglish 的英文,例如之前曾提過的「積極推動」叫做actively promoting,「直接提高」叫做directly raising,文法上沒有不對,卻又很難解釋哪裡不好~~
- Oct 04 Wed 2006 11:46
《Undomestic Goddess》譯者序版本二
有人反應說太嚴肅了,所以烏龜長毛的圈又亂寫了一篇譯者序,投個票吧!
六年級中段班,從小到大只會讀書,一進廚房就會被趕出來,上大學獨自在外居住好不容易學會煎蛋,知道電鍋煮飯要加水,炒青菜是先放油再放菜,出國唸書之後學會囤積泡麵和各種烤土司的餡料,待了半年終於進階到開罐頭義大利麵醬。如果你也跟我有過類似的經歷,你就知道《家事女神》中的女主角莎曼珊的廚藝怎麼樣。她如何從倫敦頂尖的律師成為「藍帶廚藝高手」,也是我剛接下這本書時一直很好奇的。
個性迷糊但專業表現傑出的女主角,配上黝黑英挺的肌肉男園丁,故事情節又是在敘述女主角如何學習打理家務,最後還為了愛情放棄倫敦的高薪工作,乍看之下,還以為是本反現代女性主義的小說。其實,書中對媒體界的嘩眾取寵、對職場的虞爾我詐、對菁英教育和社會階級迷思的嘲諷,才是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所謂女性主義,並不是像莎曼珊的母親一樣,高薪、高學歷、高社會地位,而應該是開放女性選擇的自由與空間,像莎曼珊一樣,隨心之所向,擇心之所愛。
翻完這本書,我也跟著莎曼珊的腳步,放棄高薪穩定卻沒興趣的工作,回歸自由譯者生涯,把時間留給自己和我最愛的工作。正如她在小說結尾所言,「我才二十九歲,不管我想去哪裡、想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都可以放手去做。」
後記: 不管是工作還是愛情還是婚姻,都應該要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這一點我們的教育似乎著墨不多。從小,我的人生就一直按照既定的規則走,高中聯考、大學聯考、選系、選工作,都有一定的標準和分數,社會上每個人都按照這個藍圖分飾不同的角色。還好,這幾年來看著許多年輕人勇敢追求心中的夢想,衝撞既有的體制,這是進步社會的象徵~~哈哈,真開心!(扯太遠了吧!)
- Oct 03 Tue 2006 15:52
《Undomestic Goddess》譯者序~~需要大家的意見
根據西洋占星學的說法,土星運行一周需要二十九年半,因此每二十八到三十年,生命就會發生明顯的改變,也許是孔夫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亦或梭羅的「節奏不同的鼓聲」,引導我們循著心中的召喚,尋覓自己人生的方向。占星學的說法,不見得每個人都相信,但是我二十九歲時,剛好也就是在翻譯這本小說的同時,我終於不再猶豫,拋下高薪穩定的工作,鼓起勇氣追求我自己想過的人生。
女主角莎曼珊,年方二十九,工作表現傑出,即將成為倫敦最頂尖的律師事務所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合夥律師。她單身,每天加班、沒有愛情生活、也沒有自己的時間。我周遭有許多朋友,和莎曼珊一樣年輕、高學歷、高薪、單身、對工作充滿理想與企圖心、遵循社會的價值觀,一步步往金字塔頂端上爬……然而,我們心中卻不免時時浮現一個疑問,「這真的是我想要過的生活嗎?」
莎曼珊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人生,她心中的鼓聲從來沒有敲過不同的節奏,但她卻在達成畢生夢想的前夕,被迫放棄自己唯一認識的一條路。她並沒有比我們有勇氣,卻達成許多人庸碌如我輩者一直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情。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在高薪穩定的公職與前途未卜的自由譯者生涯間擺盪不定,不知什麼是我需要的,什麼又是自己想要的?向現實妥協,換取穩定而不虞匱乏的人生,是不是代表一種責任感?忠於自我,追求自己想要過的生活,難道就一定是任性嗎?在房子、車子、兒子陸續報到之後,我不禁認真地思考自己要過什麼樣的人生。最後,是莎曼珊在決定為愛留在南森身邊,放棄回倫敦當律師的機會,在小說結尾所說的一句話,讓我終於下定決心,回歸譯者生涯,把時間留給我最愛的人和工作。
她看著前方往遠處無盡延伸的鐵軌,「我才二十九歲,不管我想去哪裡、想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都可以放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