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v 14 Tue 2006 10:54
休兵中
- Nov 06 Mon 2006 05:49
天將降大人於斯人也
第二名 【**星】
天生好強的個性,不能容許自己的工作職務上有瑕疵或是延誤的情形,為了維持他們工作強人的形象,常常會太過於投入工作的情況,就這樣忘了時間、忘了吃飯、忘了健康,長久下來不僅讓工作佔據了其他休閒時間,也忽略掉健康的重要,所以他們也是會為工作賣命的人。
- Nov 01 Wed 2006 18:10
My Religion---三十而立的感想篇(一)
‘You have your own religion,’ he says, ‘you have your own order.’
一般人都會說我這個叫龜毛,他卻說我這個是「religion」,大師果然是大師,見解就是跟凡夫俗子不一樣。
- Oct 26 Thu 2006 22:21
出關日---不自由的自由工作者
閉關五天,每天看著我的新包包努力工作,晚上沒有人催我睡覺,早上沒有人叫我起床.,想要去運動又擔心工作做不完,想去書店逛逛又怕生產前工作交不出來,拖延客戶的時間,想煮點好料又覺得一個人隨便吃吃就好,吃完繼續打電腦......看來無人管束、完全自由的生活,似乎不太適合我,還是有規律的作息比較好。
對了,大家都問我為什麼不跟著去日本玩?
- Oct 23 Mon 2006 13:35
義式英語範例
In the end it is the simplicity of the hook that leads historians to believe that the knotting method of creating a long chain that can either be turned on itself and looped together or worked in rows to make a solid material is so compelling that the crochet hook is simply acting as an extension of the bent forefinger.
這跟以前工作上常遇到的Taiglish有異曲同工之妙。難道一定要寫出這樣「落落長」的句子,才能展現英文實力嗎?
最近都在翻這些東西,覺得自己的理解能力真是越磨越光啊!
- Oct 23 Mon 2006 13:28
文章引用---女人三十才含苞 ---劉黎兒
劉黎兒 (20061022)
女人被稱為「好女人」,至少是要三十歲以後,三十歲前的女人只是女人,沒什麼好壞可言,還完全莽莽撞撞,不知道自己要當什麼樣的女人,對於自我沒有認識,別人也對自己是什麼樣的女人不會多想,但三十歲起,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女人,開始逐漸有點雛形,因此女人是三十才含苞,之後要開出什麼樣的花,要變成自己能接受的女人或是別人眼裡的好女人,都是三十之後,三十之前,沒什麼好品評的,也因此三十歲起,自己要開出什麼花,還有轉圜餘地,要改變都還來得及。
- Oct 18 Wed 2006 14:17
A Jonah Day
星期一早上,開工大吉,編輯說年底要出的書要開始做宣傳,叫我先把長達七頁的序翻給他們。一個工作天就這麼沒了。
星期二早上,序還在如火如荼地修改中,有客戶要我幫他趕稿子,我拿了去年翻過類似的給他參考,也直接表明我沒空。沒想到他們還是打來說,新版的稿子只有修改一點點,請我幫他趕一趕。
- Oct 13 Fri 2006 23:01
為何壞翻譯始終無法絕跡?---一個全職譯者的心聲
這就讓我想到在「老貓學出版」的網站上(請見推薦網誌),看到一篇文章,感嘆為何壞譯者始終無法絕跡,想要建立一個職業譯者人才資料庫,而且只接受「職業譯者」。
為什麼壞譯者始終無法絕跡,譯者地位始終無法提升呢?就像該文迴響之一說的,「出版社開的條件,讓許多有語文能力者能可去大公司寫email,或是去教語文,精神回饋雖小,但實質回饋卻可以讓譯者去度個假或喝咖啡」。
- Oct 12 Thu 2006 16:14
《Undomestic Goddess》譯者序最終版
乍看之下,書中個性迷糊但專業表現傑出的女主角,配上黝黑英挺的肌肉男園丁,故事情節又是在敘述女主角為了當有錢人家的管家,學習打理家務,最後還為了愛情放棄倫敦的高薪工作,還以為這是本反現代女性主義的浪漫愛情小說。其實,真正的女性主義並不一定是像莎曼珊的母親一樣,高薪、高學歷、高社會地位,而是開放女性自由選擇的空間。作者將莎曼珊的這一點心路轉折描述地很貼切。此外,書中對媒體界的嘩眾取寵、對職場的虞爾我詐、對菁英教育和社會階級迷思的嘲諷,才是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
我身邊有許多朋友,和莎曼珊一樣年輕、高學歷、高薪、單身、對工作充滿理想與企圖心、遵循社會的價值觀,一步步往金字塔頂端上爬……然而,我們心中卻不免時時浮現一個疑問,「這真的是我想要過的生活嗎?我要這樣奮鬥到什麼時候?」莎曼珊畢生努力的目標是成為某大事務所的合夥律師,但升上合夥律師之後呢?年輕的她還沒想過,她也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人生,她心中的鼓聲從來沒有敲過不同的節奏,卻在達成夢想的前夕, 被迫放棄自己唯一認識的一條路。她並沒有比我們有勇氣,卻達成許多人庸碌如我輩者只敢說不敢做的事情。雖然,在避居鄉間的過程中,她還是一直想要證明自己的清白,挽回原本的職位,但幾經轉折,她終於明白自己想要追求什麼樣的人生。
- Oct 08 Sun 2006 00:05
東吳英文寫作網--怪怪的中式英語
http://write.scu.edu.tw/
在報紙上看到東吳大學開發了一個「英文寫作學習網」,上去溜達了一下,有幾個單元還不錯。
「怪怪的中式英語」舉出一些用中文思考英文常見的錯誤。以前在工作上常遇到這種Chinese English, or worse, Taiglish 的英文,例如之前曾提過的「積極推動」叫做actively promoting,「直接提高」叫做directly raising,文法上沒有不對,卻又很難解釋哪裡不好~~
- Oct 04 Wed 2006 11:46
《Undomestic Goddess》譯者序版本二
有人反應說太嚴肅了,所以烏龜長毛的圈又亂寫了一篇譯者序,投個票吧!
六年級中段班,從小到大只會讀書,一進廚房就會被趕出來,上大學獨自在外居住好不容易學會煎蛋,知道電鍋煮飯要加水,炒青菜是先放油再放菜,出國唸書之後學會囤積泡麵和各種烤土司的餡料,待了半年終於進階到開罐頭義大利麵醬。如果你也跟我有過類似的經歷,你就知道《家事女神》中的女主角莎曼珊的廚藝怎麼樣。她如何從倫敦頂尖的律師成為「藍帶廚藝高手」,也是我剛接下這本書時一直很好奇的。
個性迷糊但專業表現傑出的女主角,配上黝黑英挺的肌肉男園丁,故事情節又是在敘述女主角如何學習打理家務,最後還為了愛情放棄倫敦的高薪工作,乍看之下,還以為是本反現代女性主義的小說。其實,書中對媒體界的嘩眾取寵、對職場的虞爾我詐、對菁英教育和社會階級迷思的嘲諷,才是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所謂女性主義,並不是像莎曼珊的母親一樣,高薪、高學歷、高社會地位,而應該是開放女性選擇的自由與空間,像莎曼珊一樣,隨心之所向,擇心之所愛。
翻完這本書,我也跟著莎曼珊的腳步,放棄高薪穩定卻沒興趣的工作,回歸自由譯者生涯,把時間留給自己和我最愛的工作。正如她在小說結尾所言,「我才二十九歲,不管我想去哪裡、想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都可以放手去做。」
後記: 不管是工作還是愛情還是婚姻,都應該要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這一點我們的教育似乎著墨不多。從小,我的人生就一直按照既定的規則走,高中聯考、大學聯考、選系、選工作,都有一定的標準和分數,社會上每個人都按照這個藍圖分飾不同的角色。還好,這幾年來看著許多年輕人勇敢追求心中的夢想,衝撞既有的體制,這是進步社會的象徵~~哈哈,真開心!(扯太遠了吧!)
- Oct 03 Tue 2006 15:52
《Undomestic Goddess》譯者序~~需要大家的意見
根據西洋占星學的說法,土星運行一周需要二十九年半,因此每二十八到三十年,生命就會發生明顯的改變,也許是孔夫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亦或梭羅的「節奏不同的鼓聲」,引導我們循著心中的召喚,尋覓自己人生的方向。占星學的說法,不見得每個人都相信,但是我二十九歲時,剛好也就是在翻譯這本小說的同時,我終於不再猶豫,拋下高薪穩定的工作,鼓起勇氣追求我自己想過的人生。
女主角莎曼珊,年方二十九,工作表現傑出,即將成為倫敦最頂尖的律師事務所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合夥律師。她單身,每天加班、沒有愛情生活、也沒有自己的時間。我周遭有許多朋友,和莎曼珊一樣年輕、高學歷、高薪、單身、對工作充滿理想與企圖心、遵循社會的價值觀,一步步往金字塔頂端上爬……然而,我們心中卻不免時時浮現一個疑問,「這真的是我想要過的生活嗎?」
莎曼珊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人生,她心中的鼓聲從來沒有敲過不同的節奏,但她卻在達成畢生夢想的前夕,被迫放棄自己唯一認識的一條路。她並沒有比我們有勇氣,卻達成許多人庸碌如我輩者一直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情。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在高薪穩定的公職與前途未卜的自由譯者生涯間擺盪不定,不知什麼是我需要的,什麼又是自己想要的?向現實妥協,換取穩定而不虞匱乏的人生,是不是代表一種責任感?忠於自我,追求自己想要過的生活,難道就一定是任性嗎?在房子、車子、兒子陸續報到之後,我不禁認真地思考自己要過什麼樣的人生。最後,是莎曼珊在決定為愛留在南森身邊,放棄回倫敦當律師的機會,在小說結尾所說的一句話,讓我終於下定決心,回歸譯者生涯,把時間留給我最愛的人和工作。
她看著前方往遠處無盡延伸的鐵軌,「我才二十九歲,不管我想去哪裡、想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都可以放手去做。」
- Oct 02 Mon 2006 01:46
口譯心得(四)口音
前陣子看到一串討論文,在談翻譯需不需要出國唸。這個問題的答案見仁見智。不過,我自己覺得在口音這個問題方面,出國對我的幫助倒是很大。學英文固然要多跟當地人相處,但是對有志於口筆譯工作者而言,由於服務的對象常是非英語系國家的人士,因此,多與非以英語為第一母語的朋友往來,對未來的工作其實有相當大的助益。以下是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所歸納出來的幾種方式:
第一,自助旅行。住青年旅館時,會遇到很多來自世界各地,操不同口音的人,東聽西講,功力自然會精進。此外,出門在外,難免要問路訂房之類的,跟非英語系國家的人溝通,除了要聽懂對方的回答,還要確認對方有「聽懂」我的問題。這時絕對不是秀英文的時候,不要用完整的句子,最好用單字,而且要用寫的,什麼介係詞過去式都不用管他,把單字亮出來就對了,反正歐洲語言一大通,對方用猜的也猜得到。(其實是自己愛玩啦!)
- Oct 01 Sun 2006 01:18
口譯心得(三)常識與知識
翻譯必備的幾個要件,除了語言能力和專門領域的知識之外,常識也很重要。有時候生活中無意間累積的常識,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派上用場。最近的口譯經驗讓我充分體認到何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譬如說,這陣子幫一位設計大師做口譯時,大師講的是德文,因此他有時在拼音時,英文的「I」他會唸成「ee」,若以為是英文的「E」,當場肯定傻眼。